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將屆九十,中研院如何改革?


七月四日院士會議前,改革中研院的聲音震天價響,前中研院長翁啟惠提前離職,新院士廖俊智因緣接任,改革重任亦落在廖院長肩膀上。院士會議中,提案表決,通過成立「中研院組織與運作改進委員會」案,正式啟動改革列車。期待重新擦亮中研院招牌,並免再生浩鼎類似事件。

討論「組改案」當日,出席院士有一百六十人,通過「組改會」提案的人數,高達一百十七人,顯見對改革的殷切。隔日,院士們把握時機,趁多數院士都在會場,先後於院士會議期間選出各組的代表,付予改革任務。

依據提案,院士分為四組,每組選出三位「組改會」代表,另有研究院內代表五人,共同組成十七人的「中研院組織與運作改進委員會」。雖然「組改會」的成立宗旨和目標仍待商議,中研院改革後的面貌,這十七位代表將會是關鍵。

中研院為「台灣學術研究的最高機關」,又有龐大的預算,自然需要對它有更仔細和迫切的檢視。十二位改革代表已產生,下一步呢?

私下詢問,得知這十二位「組改會」代表院士可能名單是(無法確定,亦不知有無更改),數理科學組:李遠哲,吳茂昆,周美吟,別有一備案人選李羅權。如果,有人無法出任代表,將由李羅權接任。工程科學組:張懋中,陳力俊和郭位。生命科學組:李文華,伍焜玉和錢煦。人文科學組:黃進興,朱雲漢和曾志朗。有人士指出,數理組在推選代表時,李遠哲正罹牙疾,不在現場,所以當時未知推選過程和結果。

各組院士們如何選出這幾位代表?各組自有看法而決定。舉一例,人文組在選出代表前有經過討論,訂出了原則,由於未來必定繁忙,宜選出有時間參與會議者( 以國內院士為主)。其次,宜找出新面孔,儘量勿再找出「太資深的了」,以免「改革」走調。有人說,曾志朗院士稍長,但他是項武忠提案的連署者之一,因此被選作為代表。事實上,多位大老近年已未現身相關會議,人文組處於世代交替期。

工程組,院士分佈廣,且以國外居多,而從發言和影響力看,「清交幫」加上郭位(亦畢業於清大),擅於行銷「賣點」,有人預測這個組合或是個人,對中研院和台灣的教科研體制會有不少的「衝撞」。

數理組,內有多位國際級院士,但李遠哲前院長在多個研究領域包括化學、地科、原分、天文、環遷等,仍有最多的支持者。

至於生命組,進入了「後翁啟惠時代」,何人續領風騷?猶未可知。只是中醫大校長李文華與翁啟惠甚有交情,或許會讓人有些思行連結。這裡要提醒,國際間若能拿到沃爾夫獎者,其學術成就是驚人的,以翁啟惠專業和特質,應會再躍現於媒體。

中研院改革是大事,到底這些代表能否發揮功能?現在不知道,但可根據各院士代表過去的經驗和傾向來研判其改革思維(之前本網曾提到過各組對於改革的基調)。當然,另外五位院內代表亦是重要的意見來源。

中研院即將迎接九十歲生日,改革有如「轉骨」,是成長的必然,可能有些疼痛感,而且不會只有一次。多位院士表示,希望透過改革能產生「再造能量」。

內外界看著中研院如何改革?當然也會有些意見。眼下,看未來誰會接中研院副院長?誰又去負責生技園區?等或可作為指標,嗅出一些改革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