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四張照片,另一個視角, 看中研院士


1.

--  得到國內外多項學術榮譽的院士,在氣溫高達攝氏三十七度的台北盆地,中午時分,穿著短褲,T-shirt 從實驗室趕著去開會。騎著他那一輛「似乎只有鈴鐺不響,其他什麼都會響,」的腳踏車。當一堆人談綠能,永續,省能,再生能源等時髦議題時,從自身做起,恐怕最為誠懇。



2.

 --  「滾動知識巨輪」系列演講,是2014院士會議前的重要節目,新科院士分享研究和學習心得,勇於挑戰,保持熱情,努力不懈,是攀登學術頂峰的關鍵態度。這是優質的學術活動。



3.

--  這位院士很「 特別」?在報紙發表文章,從不掛「院士」銜,新當選後首次參加院士會議,簽出了這樣有特色的大名。院士,也可以不太一樣!



4. 

 

--  院士們利用會議空檔,與國內年輕同學交換意見。黃秉乾院士演講「典範移轉的挑戰」,強調互動,同學們反映:很有啟發性 。這是院士們讓人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啓迪後進。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30 屆院士選舉,選後分析首部曲


中研院第30屆新院士出爐,恭喜和感謝是絕對要的,另一方面,慰勉落選學者並期勉再接再勵,也不應忽略。

觀察歷次院士選舉,雖然已有結果,院士名單亦產生後,外界多少有若干疑問,不過後來因未見追究,漣漪未見擴散。而隨著研究院的作風逐步走向「自我」和「封閉」,本次院士選舉過程更顯得不易理解,予人有吊詭感。有必要花些時間分析探討。目前,先就幾個簡單面向,思考本次院士選舉的奇異處。

數理組只選了七位新院士,少了些,明明就知道過去工程領域院士較難以在數理組中出線,為何未能有足額十名院士?空了三個名額,下屆院士將切分出工程組院士,這中間的說詞很「矛盾 」。

其次,選出的七人,嚴格說來,沒有一位是長期在台灣耕耘的本土學者。真的沒有一個可以和國外來的比嗎?美國工程學院院士比台灣的這幾位學者都優秀嗎?選出來會對台灣的科技發展有更大助益嗎?真的都未必。有機會拿到台灣比較多的研究經費倒是真的。數理組,好像是「不相干」的選舉?

生命組,美國科學院院士周芷高票當選,雖然晚了些,但合情,合理。看看上次,數理組的張聖容,拿到美國科學院士,仍然被徹底質疑其學術成就,幸獲一位大科學家支持,才在當選者中間名次過關,以此邏輯,那些拿到工程學院院士的學者同樣應被檢視。人的因素總是有的,但也太明顯了。

兩位台灣女科學家獎得主都成為新院士,數理組的周美吟和張美惠,周美吟相當順利,回來領導原分所沒幾年(可以參考本網站報導),第一次參選就當選,優秀。未來女性學者若要選中研院院士,可以先去敲女科學家獎的大門。

說到張美惠,學術和服務,不在話下,更要一提的是,上次是張美惠第一次參選,階段投票時得到28票,遠低於黃煥中41票,張子文39票,這次靠自己和支持院士的幫忙,跳蛙式超越二人而當選,可以供其他人參考。江安世的成就,顯示堅持和投入,終能成功。另外,中研院上上屆只有一位院內學者獲院士,上屆則有五位,今年則是一位都沒有,是「鐘擺效應」?

生命組七位新院士,五位在國外,兩位是台灣學者,還可以支持這樣的組成。

人文和社會組部份,八位候選人選出四位新院士,恰當比例。歷史領域是永遠的贏家,而曾永義教授的獲選,是實至名歸了。

不過,個人「打死也不相信」一件事,據說,落選的候選人陳弱水,是由余英時大師等提名,且是余大師的學生,助教,他最後得票竟然排名八名中的第六,且與第七名相去不多?陳弱水學術水準是在那兒嗎?當然不是!還是余老師大意了?那怎麼可能?余大師另有提名一位是李惠儀,第一高票當選。

這個人文與社會組的院士選舉,還真是「鬼怪」!看看誰能解釋一下!
中研院決定本屆開始不公佈候選人名單,你覺得好嗎?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中研院選出第30屆新院士



中研院7月4日選出第30屆中央研究院新任院士18位,及2014年名譽院士2位。
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暨名譽院士名單如下:

 
數理科學組 (7)
何文程
1953年生
現職: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物理學暨天文學系和化學系唐納.博恩教授
專長:表面化學與物理學
 
周美吟()
1958年生
現職: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合聘教授
專長:凝態物理理論
 
劉錦川
1937年生
現職:香港城市大學先進結構材料研究中心大學傑出教授
專長:材料科學
 
張益唐
1955年生
現職: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數學系正教授
專長:數學
 
林本堅
1942年生
現職: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發展副總經理
專長:Nanolithography, Fourier Optics,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陳 剛
1964年生
現職: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Soderberg教授兼系主任
專長:納米傳熱與能源技術
 
何文壽
1943年生
現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大學學者講座教授
專長:化學工程、工程科學、化學
 
生命科學組 (7)
周 芷()
1943年生
現職: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罕分校生物化學與分子遺傳學系教授
專長:分子病毒學及生物化學
 
丁邦容()
1953年生
現職: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醫學院微生物與免疫系威廉•蘭特•凱南特聘教授、臨床轉化免疫學研究中心主任、炎性疾病研究所所長
專長:免疫
 
裴正康
1951年生
現職:美國孟斐斯市St. Jude 兒童研究醫院腫瘤癌症部主任、白血病癌症中心造血系癌症主任、Fahad Nassar AI-Rashid特殊講座
專長:小兒癌症
 
廖俊智
1958年生
現職:美國加卅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主任、Ralph M. Parsons基金會講座教授、基因體暨蛋白質體研究所能源副主任
專長:代謝系统改造、合成生物學、系统生物學、微生物合成燃料
 
江安世
1958年生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專長:腦神經科學、神經基因學、生物影像
 
張美惠()
1949年生
現職:國立臺大醫學院小兒科講座教授、國立臺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
專長:兒科學、兒童胃腸肝膽學、肝炎、癌症預防
 
高德輝
1951年生
現職: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傑出教授、跨學院植物學研究生學程主席
專長:植物分子生物及遺傳學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4)
李惠儀()
1959年生
現職: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中國文學教授
專長:中國文學
 
王明珂
1952年生
現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專長:歷史學、歷史人類學
 
臧振華
1947年生
現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與中研院合聘教授
專長:考古學
               
曾永義
1941年生
現職: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專長:戲曲、韻文學、俗文學、民俗技藝
 
名譽院士名單
 
生命科學組 (1)
蘭迪.謝克曼
現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細胞生物學教授、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合聘教授、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專長:細胞生物學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1)
拉爾斯.彼得.漢森
現職:David Rockefeller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in Economics, Statistics &
            the Colle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專長:經濟學
 

30 屆院士選舉,已可見輪廓


中研院今日(七月四日)下午將選出第30屆院士,正式選票投出前,誰能勝出?都是未知數,不過,從所得到訊息,可先窺知一二。

個人觀察,欲成為中研院院士相當困難,除非已拿到國際著名的學術大獎,成就已為公認,就會是中研院院士了;否則,選舉競爭相當激烈,投票的院士們各有所屬 縱然學術表現均很優異,也總是當選者少。同時,凡是選舉總有個人因素,院士選舉亦難例外,最後當然要非常恭喜當選者。

其實,在這樣的情形下,能被提名參選院士已是很大的榮譽了,當選還是未能當有時只是一線之隔,之間學術深度未必有多大差異。

有關本次選舉,目前所了解,數理組,何文程,劉錦川,林本堅,周美吟等候選人有較多的討論,情形也看好。而得到美國工程學院院士的候選人支持度普遍較好。儘管有院士希望重視台灣本土的傑出學者,然而似乎多未有突破性的肯定。據指出多年研究電腦語音的台大教授李琳山,是少數得到相對較多肯定的本土候選人,但仍在邊緣苦戰。

生命組,周芷和張美惠情形看好,其他各有支持者,得到國外較高榮譽者,多可能出線。人文組,依然是文史二領域的天下,據了解,哈佛大學的中國文學女教授李惠儀有較多的討論,而史語系統真的發生排擠作用。人文組選舉儘管人較少,過程較單純,支持院士同樣是寸土必爭,勝負難料。

重覆一句,選出來,才能真正確定結果。能成為院士候選人,真的已經非常難得。尤其對一些本土的學者胼手胝足,推動科研,協助打下基礎,才有今日台灣奇蹟,院士們應對這群本土學術工作者,無論是否關係選舉,給予肯定。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觀察幾位中研院第30 屆院士選舉的候選人


中研院第31次院士會議(2014)已進入第三天,院士們已對政府提出若干建議和批評,包括多項過去中研院邀集各領域產業,政府和學術界人士完成的政策建議政府是否會採納建議書會不會窒礙難行呢?各界可以看看政府未來如何回應。

當然,院士會議的重頭戲仍然是院士選舉,第31屆院士會議將會議選出第30屆院士,數理,生命和人文三組每組至多選出10位院士,根據新通過的選舉法,下屆(31屆院士選舉)將增加工程組院士,亦是至多10人。因此,過往工程和應用領域的傑出人士不容易當選的情形,可能在下屆選舉中開始有較好的機會不過,根據目前觀察,工程組院士,如何定義「工程」,「應用」或者其他?院士間仍然有不同聲音,當然此牽涉利害關係,院士們再進一步討論。

回到本屆院士選舉,根據透露經驗觀察數理組加大爾灣分校教授何文程,為美國科學院士,必然會當選台大教授牟中原,有強大化學領域系統支持,上次不在當選名單,今年累積更多能量台積電資深處長林本堅,美國工程學院院士,IEEE的西澤潤一獎得主,是讓台積電技術領先的關鍵人物,得到多位半導體領域院士的團結堅強背書。院士指出,本次共用六位美國工程學院院士是候選人,包括劉錦川等人,來勢洶洶。不過,以往選舉經驗,工程學院院士未必都能成為中研院士中研院物理所李定國所長有丁肇中和朱經武院士支持中研院原分所長周美吟,李遠哲特別延攬回台的凝態物理學家,是唯一的女性候選人,得到過台灣女科學家獎,選舉激烈可期。

本次,仍然有數位在台灣耕耘科技多年的候選人雖然未擁有最高國際學術榮譽,但確拿遍台灣的學術奬項,對台灣科技發展有重大貢獻令人敬佩包括陳文村,顏鴻森,李琳山教授,多位院士給予肯定

生命科學組,強棒周芷教授二十年前,1994年,周芷以非常低得票落選中研院士後就不再聞問院士選舉,直到2012年,拿到美國國家科學海外士,這是美國的最高學術榮譽了,一圈回台,這次穩了,算是「學者復仇記」吧周芷教授曾是台灣1961年時大學聯考的丙組狀元,而她「學術之旅」曲折過程,相當戲劇化(參閱本網站了解相關報導)據了解,台灣幾個學術機構積極邀請周芷回台加入研究陣容台大張美惠教授,專研肝炎,有台大醫學系統支持,獲女科學家獎,遲早會成為院士,並且繼續向上突破清大教授江安世的昆虫研究蜚聲國際。有指出。是第一位在Cell發表論文的台灣學者。本屆出色候選人不少是在海外還有是美國工程學院院士,猶記上屆選舉,中研院院內有蔡明道,劉扶東,謝道時三位所長和鄭淑珍,余淑美兩位研究員共五人當選,成果豐碩。反觀今年院內候選人僅有張子文和吳金洌兩位特聘研究員,二人學術成,上次均幾乎差臨門一腳。另加上,數位國內科學家候選人,力爭上游,本次選舉依然「土洋大戰」。

人文組選舉,相對單純,沒有如上屆有兩位出色的謝長泰和范劍青經濟學者候選人般的「拚鬥廝殺」,雙雙成為院士本屆大約是文史學者的天下,與史語所院士們有關的仍然被看好,所以台大教授陳弱水,史語所振華史語所王明珂都有優勢,但也可能排擠而陳弱水是余英時院士的學生,且做過助教,是繼王汎森,黃進興兩院士後,余大師另一位高徒有院士表示,似乎是剛出爐的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與另一位歷史學者許倬雲院士分別支持者,而若干經濟領域院士的投票意向可能成為決勝點有人說,這樣的選舉不太公平,若那個領域的院士多,就容易會選出那個領域的候選人?還可能交互支持?這個問題不會有答案。也有院士指出,選院士看學術,還要看運氣,至少有時機因子,屆候選人如果多半優秀,就很難選了。另外,世新大學講座教授曾永義,對台灣的文藝發展有極大貢獻,有很好評價亦有突破的機會。通常人文和社會學者的生涯經歷也相當重要,但看院士如何評價

總之,各組院士選舉,都不能確定,只有投出,才知道誰當選了。話說回來,當選的可能未必是最優秀的,優秀的可能並未被選出,或者沒有被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