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看行政院科技會報 如何理清人事? 如何發揮功能?


行政院陸續改組,科技會報是第一梯次改組的機構,但至今開張逾半年,只有一些小露面,未明顯看到具體功能和改組意義。科技發展是台灣的命脈,科技會報辦公室是行政院長的科技總合幕僚,必須因應各界的期待,儘速拿出作為。

 另一方面,科技會報的功能和人事,至今依然受到若干學界人士的關切和質疑,如何走下去?

最受注意的聲音,還是來自中研院幾位學界人士的看法。最近仍有院士陸續在院內會議中指出,「國科會轉型為科技部,但是卻不再能主導科技政策,和科技會報像是多頭馬車。科技部長是否能在科技會報中扮演較關鍵角色,否則決策者和執行者不同,會造成很多麻煩。」

「應讓科技部長擔任科技會報共同召集人,要不然,科技部長有執行科技政策,到立法院備詢的責任,卻沒有相對的權力。」「由於科技事務涉及上游研發,中游加值和下游應用之串連整合,科技會報並無夠的人力編制與經驗,擔當科技計畫審議之重責,因此宜由科技部長與科技政委共同擔任科技會報之副召集人,並由科技部擔任科技會報之主委幕僚,協助行政院長統籌審議跨部會之科技計畫及相關預算」等等。

簡單而言,這些聲音就是希望科技部長能與科技政委共同擔任科技會報副召集人,協助召集人,行政院長,處理科技事務。

而據指出,行政院早獲悉若干院士的看法,但是未予考慮。有官員指出,當初,一些研究院院士,以及當時主管科技顧問組,現為國科會主委的朱敬一院士均有參與規畫科技會報機制,應經過慎重考慮。當時,還與時為國科會主委的李羅權意見相左,到底要科技政委(負責科技會報,即副召集人)兼任科技部長,還是科技部長兼科技會報副召集人,有很大的爭辯。無論如何,現在是這樣,未來可看運作表現再來檢討。

官員指出,其實有些院士的發言,並未了解實際狀況,科技會報召集人是行政院長,成功失敗由陳冲負責,當然他也必須要專注科技這一塊。他不可能坐視發生,科技部「很成功」,科技會報「很糟糕」這樣的事,或是眼看不對稱結果。兩者必須密切合作,方能成事。

正如去年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後的共識,「未來科技會報籌組完成後,各部會若涉及科技預算運用時,先由科技會報完成預算分配,再由各部會享有絕對自主權。」「前一年結餘的預算,隔年也應享有保障權利。「科技預算和政策執行必須緊密連結等」。在在顯示,科技會報和其他科技部門要自主運作,也要彼此協調,

 組織設計或許會有缺陷,但是可以用開放和誠意來協助調整。科技會報辦公室和國科會,一個在台北市和平東路科技大樓五樓,一在十九樓,公私事,沒有那麼遙遠到難以交換看法,只是說明構想,獲得共識。首長們很喜歡用的一個字眼是「尋找平台」來幫忙企學研界,科技會報就是一個大平台,有任何意見,大家都可以在桌上談清楚。不要明明就聽到前副總統蕭萬長所說,台灣發展面臨的一些問題,卻不思避免和解決。

行政院首次科技會報,千呼萬喚始召開


今年元月掛牌生效,從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轉型的行政院科技會報,明天將舉行首次的科技會報委員會議,外界一直非常關切科技會報的角色和功能,這次的會議將正式揭示其改組後的面貌和運作內涵。
 
根據指出,科技會報改組設立是為了提升政府施政效能、落實跨部會分工協調機制,定每三個月召開會報會議一次,必要時得召開臨時會議,行政院長陳冲為召集人,政務委員張善政為副召集人,主持國家科技願景及前瞻藍圖審議,訂定政府整體施政目標,作為引領由上而下科技政策推動之依據。並將與科技部密切合作,配合每四年全國科技會議之召開,制定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
 
關於組織定位,科技會報為行政院長之科技決策幕僚,也是跨部會協調與國內科技政策智庫的整合平台,將協助政策前瞻與關鍵技術評估,根據既定藍圖、各項會議結論與幕僚建議,對上承接政策指示並進行落實,對下接受政策建議並協調推動。

整理出科技會報的主要任務包括,國家科技發展政策之審議;國家科技資源之分配;重大科技發展計畫之審議及管考;跨部會科技發展事務之協調整合及推動;重大科技策略會議之籌辦和行政院交辦科技相關事項等。可見其任務重要。

同時,科技會報為協調跨部會事宜,副召集人可以邀請相關部會與產業界、學術及研究機構代表,召開協諮商會議。

中研院長翁啟惠過去亦指出,科技會報是一個良好的構想,不僅能夠解決過去各部會科技預算重疊的問題,也能彌補產學脫勾的問題。他表示,國內產學間的鴻溝愈來愈大,國家競爭力不斷下滑,目前日、韓甚至大陸等國的產學合作都已經超越台灣。台灣學術單位研究能力強,但沒有產業化能力,必須借重產業界的能量扶持,才能爆發出最大的火花。
 
科技會報的委員包括,中央研究院長翁啟惠,國科會主委朱敬一,行政院主計長石素梅,經濟部長施顏祥,衛生署長邱文達,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教育部長蔣偉寧,交通部長毛治國,工研院蔡清彥董事長,資策會史欽泰董事長,政務委員管中閔,國研院長陳良基,國衛院長伍焜玉,台大校長李嗣涔,成大校長黃煌煇,中醫大校長黃榮村,台大教授陳添枝,中研院士賴明詔和台大教授陳定信院士等,共十九人。
 
這些委員在第一次的科技會報討論的主題和內容,關係台灣科技發展的策略與方向,亦將成為相關科技部門,以及企學研的投入重心,因此非常受到重視。

同時,科技會報能否運作如組織設計初衷,發揮功能,並且在台灣科技地圖中扮演關鍵位置,這項會議具重要指標意義。

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

台大校長遴選委員選舉,得票情形和當選名單






台大校長遴選委員選舉作業,在二十五日的校務會議中投票決定的「各學院教師代表及校友或社會公正人土」部分,遴選委員名單已產生。


由於遴選制度設計因素,有的具高知名度的候選人得票雖有比當選者還要高,但亦未能成為遴選委員會委員。

遴選委員候選人共有二十二人,選出了十一位遴選委員。分別為李琳山,林惠玲,楊泮池,羅竹芳,林達德,顏家鈺,曾宛如,施振榮,夏長樸,王瑜,梁賡義。

校務會議中亦選出行政人員代表洪泰雄,和學生代表的學生會會長為遴選委員。


另外可以提出說明,外界或許會直接想到得票數與當選遴選委員的關係,其實其中有些複雜,甚至糾結,並有多重意味,無法簡單解讀票高或票低結果。而進行到提出校長候選人後,遴選情形會更難以預測。

表格為詳細得票情形和當選順序。

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台大校長遴選啟動,搶先看遴選委員會候選人名單


台灣大學將於六月二十五日舉行重要的校長遴選委員會委員選舉,目前得到的遴選委員會候選人名單,包括多位校長和中研院院士等共二十二人,將從中選出十一人。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等在候選名單中。

 這二十二位候選人是屬於「各學院教師代表及校友或社會公正人土」,要選出的十一位代表,是遴選委員會中最大的群體。同時,二十五日亦要選出學生會代表一人,學校行政人員代表一人,這十三人再將和由教育部選派的三位代表,校友總會選派的二位代表和學校行政會議選派的三位代表等(這兩者亦為校友或社會公正人士),共同組成二十一人的校長遴選委員會。
 
遴選委員會組成後,將接受從各個管道來的推薦校長人選,進行相關程序,再以一階段的方式選出校長。所以,遴選委員會成員的角色非常重要。


 一位台大教授指出,不用說,遴選委員選出就任後,除了會考量校長候選人的專業,委員個人難免還會有其他看法,包括政治立場,必須完全尊重。

「各學院教師代表及校友或社會公正人土」的選舉,就是二選一,也很激烈。另外還有一些規定,包括選出十一位人選,學校教師要佔七人,校友和社會公正人士為四人;任一性別都至少要有三分之一(其他產生代表方式亦如此);十一個學院每個學院最多且只能有一位人士當選,以示公平。投票選舉時,先由教師代表中選出七人,其他四人則從校友或社會公正人士中 產生。


(表格為,各學院教師代表及校友或社會公正人士候選人名單)

當然,選舉過程不只會是「出席投票後走人」那樣單純。一位教授指出,「共同推薦」和「禮讓出線」的行為可能會發生,這是常態且合理的作法。 

而整個校長遴選工程,從所產生的遴選委員會結構,大約可以看出之後被提名的幾位校長候選人,誰比較有希望了。

國科會少見作法,公開徵求自然處副處長


國內一些教授最近有收到一封來自國科會的電子郵件,希望推薦或毛遂自薦成為國科會自然處的副處長。
 
國內人才難找,大家都感受到了。國科會首次運用這樣的程序來找自然處副處長,看看你資格夠不夠?有沒有興趣?心中有沒有好人選?

有一位學者表示,能夠到國科會,未來的科技部上班,可以管不少事,學不少東西,是很好的機會。但是,所開出的條件高,要得到這個任用職務,或者說這個職務要找到人,都有難度。這大概顯示出,國科會很想要找到優秀的人才。

 附帶提出觀察心得,主任委員朱敬一的領導風格,逐漸形塑國科會(科技部)成為大部會(重要部會),在內工作會有成就感,但是不會輕鬆,應徵要有心理準備。就以這兩天國科會的主管會議一事為例,朱敬一就當場狠罵了一位負責科學園區業務的高層,真的是資深且高層,因為未能完成主委要求的工作任務(進度)

有人說,朱敬一主委太直接又兇悍,領導方式易有爭議。有的則指出,如此的積極,才顯示出其認真負責的態度。比起當今政府部門的一些當權者,討好又懦弱,朱敬一主委的使命感值得參考。
各種看法見仁見智,不過緊要時刻,能成事才重要。

屆時真想看一看,那一位出色人土會應徵出線?而國科會透過這樣的管道招人,也可能會從其他部會挖到好角。


來看看國科會的具體徵才內容:

意者請於101630日前(以郵戳為憑)檢附公務人員履歷表及相關資料影本(畢業證書、考試及格證書、現職派令、銓敘部審定函、最近3年考績通知書等)註明應徵「自然科學發展處副處長」。

徵才機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系:(空白)

    稱:副處長

官等職等:簡任第11職等

    額:正取1名(候補1名,候補期間為3個月)

    別:不限

資格條件:

一、具自然科學領域相關背景之博士學位優先及具簡任第10職等以上職務資格且合格實授之公務人員。

 二、工作態度積極,具有良好的溝通及協調能力、豐富的工作經驗、具有前瞻性及整體性的規劃能力,並具備有系統性思考能力,及相當之組織規劃能力。

三、無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8條、公務人員陞遷法第12條及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21條等,不得任用為公務人員之情事。

      四、依公務人員任用法第26條規定,本會長官對於配偶及三親等以內血親、姻親,不得在本會任用,有上開情形者請勿應徵。

工作項目:協助處長處理該處業務,包括推動自然科學領域學門研究計畫、卓越領航研究計畫、自然科學優勢領域-主軸計畫、自然科學優勢領域-發展計畫、尖端理論科學研究、自然科學推展規劃、性別科技研究與性別科技人才培育、貴重儀器使用中心、大型儀器建置國際合作計畫、新世代地球科學領域大型核心研究設施建置計畫、Atacama大型毫米/次毫米陣列(ALMA-T)、台灣新世代可見光及紅外線天文學─探高計畫、新穎材料與技術實驗平台、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等。

工作地址:本會自然科學發展處。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告別春玉 同仁感傷



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同仁李春玉之喪禮今日上午在台北市第一殯儀館舉行,有親友多人,中研院高層和總務組同仁等前往致祭。

中研院長翁啟惠亦致輓聯和花籃,對過世同仁表示哀悼。

李春玉今年五十一,已於中研院工作十七年。她在繁忙工作中不忘上進,前往大學進修在職碩士課程,自稱「我是50歲的快樂碩士生」,並於今年二月取得學位。都認為,拿到碩士,將有助改善生活和工作升遷。

未枓,取得碩士不久,雖然調整了待遇,大約在四月間,工作亦相對地開始增加,春玉因此必須花較多的時間投入工作,即使已是在下班時間,希望能達成交辦任務。春玉多次向同仁表示工作壓力極大,並出現了情緒問題,期間並曾請病假進入醫療機構療養,但是似乎未能改善狀況。

春玉於五月二十二日返回工作崗位,情形依然令人擔憂。次日,五月二十三日,未到院內上班,親友四處尋找,後被警方告之在基隆河中發現李春玉遺體,一切太突然了,親友難過痛心。

至今難以斷言造成春玉落水死亡的原因,但朋友表示,無論如何,不能排除難以承受的工作壓力。

一位春玉的同仁感傷地表示,雖然往事已矣,仍對春玉感到抱歉,這麼多年來看到的都是春玉快樂和助人的一面,而今年四,五月間卻清楚地看到春玉陷入了困境,在那種情形下,最需要的就是朋友的了解和支持,協助走出陰霾。但是,卻未能有效地伸出援手,多年好同事就這樣離開,真的太忽略有難的這位身旁好友了。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中研院人文組院士何炳棣病逝


中研院人文組院士何炳棣,於美國西岸時間2012年6月7日,病逝於美國加州,享年95歲。

中研院今日指出,何炳棣院士著作弘富,為歷史學界泰斗。196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六屆院士,1979年獲選為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由於學術貢獻厥偉,更曾於1975—76年被會員公推為美國亞洲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會長,乃該學會的首位亞裔會長,也是迄今唯一的華人會長。此外,並受香港中文大學(1975)、勞倫斯(Lawrence)大學(1978)及丹尼森(Denison)大學(1988)贈予榮譽法學及人文科學博士的學位。

何院士為中國社會史研究最重要之學者。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何院士致力於明、清兩朝帝制中國的人口問題、社會結構及流動,並旁及會館制度的研究,所作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1959)及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1962)兩書,已為國際學術界奉為經典著作。前者另闢蹊徑,重建中國人口的歷史真貌;後者全面探索明、清五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組成及階層流動的歷史。其研究方法為社會流動的歷史研究建立最重要典範。

其後,何院士的興趣轉移到中國古代史,其中國文化的起源之兩本力作《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1969)及 Cradle of the East: An E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5000-1000 B.C. (1975)均詳論中國文化的特徵,為中國文明的起源提出全新的看法。

中研院表示,何院士的治學眼光非比尋常,對中國歷史文化關注廣闊,氣象浩瀚;其解釋屢創新意,撼動學界。院士對學術研究之熱忱,數十年如一日,從其臨終前,仍於病榻中校閱其有關老子研究之論文即可知。

另據一位與何院士交往多年的中研院同仁指出,何院士為學嚴謹,為人則有稜有角,遇觀點見解有異,常直言挑戰,過去在中研院內亦出現過這樣的場面,友人還加以勸告,各有擅長。這位「孤鳥」學者,亦曾自認脾氣急躁,因此得罪不少人,但亦顯示出何院士的自信心和治學態度。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請問郭董,誰敢得罪那1%?



觸及「稅改」,「增稅」,從來就沒有「timing」(時機)選項,一切都是「tugging」(拉鋸),最後推出四不像的共識結果。當然,多數案子都躺死在改革的台階下。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提出富人稅,可能有一些小漣漪,但難以產生蝴蝶效應。郭董把台灣的多數大企業家,大富人估量得太"庶人"了。除非,郭董有一家媒體,讓他完整說清楚自己的理想,天天講,或許有一天可爭取到比較多的支持。

任何稅改,都可提出合理合情的論點,而資本利得稅,更被認為是當下處理貧富差距的有效手段,用法制來解決問題,這是執政者的擔當。但是,要拿富人的錢去改善貧窮者處境,絕大多數的富者是猶疑的,如今出現了各種證所稅版本毫不奇怪,而令人奇怪的是執政高層到底希望提出什麼樣態的版本,至今讓人看不出來。走到那裡算那裡?

郭董將證所稅話題轉到了富人稅,願意從自己口袋中拿出稅金,應是出於善意。但是,富人稅,是針對特定對象,且執行複雜,包括隱私性,公平性,和執行困難性等,不易立法施行。進一步說,「富人應多繳些稅」,這種企盼,本質上是屬於良心(conscience)訴求,來硬的將會是多敗俱傷。

郭董這次搬出了2001年諾貝爾獎經濟獎得主的史丁格尼茲的說法,指出政府課稅的四大原則,經濟效率,稅務簡便,稅收充分和公平正義。實際上,史蒂格尼茲的成名作是去年在「浮華世界」上的「The fat and the furious 」文章,提出「of the 1%, by the 1%, for the 1%」,後來「佔領華爾街」亦是這樣的訴求,認為美國政府的稅制,多對這1%的富有人士有利。筆者將其譯為「富有,富治,富享」。史蒂格尼茲表示,整個社會均會因財富的inequality而付出代價,但是各種呼籲仍然改變不了現狀。台灣又能如何?

外界所知,富人之中,有的樂善好施,有的麻木不仁,有的則虛仁假義。討論富人稅,在漠然之外,還可能出現兩種狀況,一是讚美而達到拋磚引玉,其次批評論者是沽名釣譽,結果多半是後者。所以仍然要讚美郭董的「智仁勇」,他能提出「方時程」(策略要有方法,看時機和忖程度),顯示其還真的想要試一下。

馬英九總統看到郭董的富人稅,會有何反應?首先,歡迎各界提出可以達到稅改和公平正義的建議(approaches)。但是僅止於此,其他總統能做的真的有限,任何進一步的呼應或指示,可能使他更受批評。與1%為敵,從來不會好過的。

在日本的福島核能一廠核災後,全球都注意複合式災難如何防範,台灣執政當局目前亦呈現複合式政災模式,朝野互動不良,行政官員觀望多,執政黨立委自有盤算,政策坑洞多和各級指揮又失能,多沒有勇氣去告訴人民「事實」,又不斷出現新麻煩,真是治絲益棼。

建議,郭董繼續呼籲富人稅,喚醒若干富人社會責任,為富為仁,福庇子孫。另外,再籌辦一家媒體,發揮輿論力量,傳達多元聲音,並體察理想與實際的距離。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有關春玉的過往,聽到另外的聲音



中研院活動中心同仁李春玉的去世,仍然受到親友同仁的懷念,關切的心情持續在彼此談話中顯露,而有些發展內容卻與先前所傳出的有所不同,因此引人注意。到底,實際情形如何呢?

先前所述,春玉於請病假期間,突然於五月二十二日出現在研究院內,來上班。新近的了解是,春玉的一位親友否認此一說法。他說,春玉本來請假截止日就是五月二十一日,她是在請假到期日的次日回去上班,並非提早返回崗位,亦沒有已請病假到六月底一事。「想一想就知道,以春玉當時的情形,如果還是在請病假中,如何會提早去上班呢?」

這位親友表示,春玉離開後,心中很不捨,更難過的是,外面很多說法都是不對的,對春玉不公平,更傷害了她。過去她的一些好朋友,真的應該為她說出真話。他說,現在已不知什麼是「好朋友」了?

另相關消息,春玉的親人已經寫信給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說明家屬的心情,並請院長主持公道。中研院則在處理此案中,與相關同仁互動和進行了解。

院內亦傳出一則相關訊息,春玉在世時與住在活動中心內的一位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研究生是好朋友,春玉被研究生稱為「阿姨」。「阿姨」平日很照顧研究生,兩人有時交換工作和讀書心得。有一次研究生生病,「阿姨」還陪他去看醫生。「阿姨」生前曾向研究生表示工作壓力大,研究生則安慰和開導她。

在聽到春玉死訊後,該研究生非常難過,責備自己未能挽回「阿姨」生命,同時曾在活動中心櫃台有激烈情緒反應,認為是工作壓力造成遺憾事件。而相關老師和同仁則已安撫這位研究生,並向院方說明。

 一位春玉的同仁好友表示,誰都不希望發生此事,但是相關部門仍應了解整個事件,告訴同仁發生了什麼事,讓活動中心的異常氣氛平靜下來。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麥斯金將演講: 解析金融危機因應之道



中研院「中央研究院講座」將於611日和12日,邀請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瑞克麥斯金(Eric Maskin)博士到研究院分別以「金融危機:根源與因應之道」 (Financial Crises: Why They Occur and What to Do about Them)及「決策與策略性選擇:CondorcetBorda的啟示」(Elections and Strategic Voting: Condorcet and Borda) 為主題發表兩場專題演講。

 中研院指出,麥斯金博士目前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經濟系。他和Leonid Hurwicz教授、Roger B. Myerson教授共同為「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 design theory)奠定基礎,於制度安排(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設計、經濟活動的互動規則與流程以及共同決策三方面之創新研究有重大貢獻,因而同獲諾貝爾獎之殊榮。

機制設計理論提供了普遍通用的決策方法,使決策者得以在既定的社會公平與效率之目標上,制定有效計畫以進行資源分配,同時亦兼顧個人的利益。機制設計理論在眾多經濟學領域與部份政治及社會學領域裡扮演重要角色,在實際應用上,亦提供相當豐富的參考價值。近年來,因經濟全球化與網路交易日漸茁壯,傳統產業組織結構式微,創新型態需求日增,使得此理論之應用範圍朝向更多元領域拓展。

麥斯金博士在「決策理論」(implementation theory)中亦扮演領導與先驅者之地位。決策理論為機制設計理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它針對消費者偏好均衡與劣性均衡同時並存的潛在危機做深入探討,進而在既存的社會決策系統裡設計嶄新的制度,讓選擇及分配達成符合社會最佳化的均衡結果。此外,麥斯金博士對機制設計理論的應用也做出卓越貢獻,包括競價拍賣、獨佔、與社會選擇理論及其研究方法等。

第一場演講 講 題:金融危機:根源與因應之道
        (Financial Crises: Why They Occur and What to Do about Them)
日 期:2012611(星期一) 15:0016:30

第二場演講 講 題:決策與策略性選擇:Condorcet Borda的啟示
        (Elections and Strategic Voting: Condorcet and Borda)
日 期:2012612(星期二) 09:0010:00

地 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三樓國際會議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