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科技部尚未啟動,朱敬一可再多思考

 
是做事難?作學問難?還是做官難?

這陣子國科會主委,中研院士朱敬一應該很有感觸。有關未來科技部和科技會報的角色和定位成為熱門話題,這的確要儘速規畫清楚,否則不但影響未來台灣科技的發展,同時行政院組織改造亦可能面臨缺失。

你若關心台灣科技,當然要仔細觀察最高科技行政主事者朱敬一的想法和作法,將啟動的科技部會比過去國科會的責任和權力更為重大,準科技部長朱敬一已在前幾天中研院的院士季會中提出了改革擬定科技政策的基本構想,先定出幾個要項,由七位院士(Keynote Speakers)負責,形成主題後,於年底的全國科技會議中研討作成結論,落實轉型,再推動執行,並追蹤管考。
 
這種approach方式是否允當?尚未能論斷。但是,朱敬一看到了一些問題,希望能解決,應該予以肯定,也期盼能如所願。
 
做事,一定要有企圖心,有想法和有勇氣,一路看朱敬一院士,在任中研院副院長時與另一位副院長的尖銳對立;進入行政院任政務委員時,從另一位政務委員手中接管「科技顧問組」任務;取代中研院院士李羅權,成為國科會新任主任委員,李羅權主委未及時知覺;再者,強化科技部(國科會)功能,成立科技諮議會,直接或間接弱化了科技會報,政務委員張善政的產學界疆域為之限縮,此是設計科技會報的初衷?當然,朱敬一對中科四期二林園區一案的想法,值得參考,而為官的基本動作是,是應該先向行政院長陳冲報告,並且在陳述自己論點的同時,能夠提出解決方案。學者常提出 questions ,官員則要拿出 solutions。另外,開發科學園區是國科會的主管職責,當然有積極立場確立園區的方向和內容。

 有人曾用「朱氏困境」(Chu’s Dilemma)來形容學問好,文筆好,又善於表達的朱敬一在進入行政體系後可能出現的適應症狀。根據以往經驗,行政程序,官僚體系,複雜人際,常會搞趴從政學者的理想和抱負。學而優則仕,仕不優則回的學者大有人在,外界難免不關切任何一位從學界來的官員能否都能仕途順遂?朱敬一自不例外。不過,朱敬一院士更值得關注,因為他更有學問,更有看法,且更有企圖心。

且不待後續發展,此刻,有人已對朱敬一的構想提出下列建議:

 1.是否在由院士來擔任Keynote Speakers中,考慮找一些中生代,對台灣很了解的產業界人士任Keynote Speakers?我們都知道,美妙的創意及表現,不時來自於新面孔,那些 underdogs。

2.科技政策的擬定,並無由上而上或是由下而上的最佳答案,應視如何能提出對台灣科技發展最有價值,且最具可行性的政策。否則,政策太好,卻不可行;政策容易推動,卻難收宏效,這均是敗筆。有待察納雅言。

3.在已見的Keynote Speakers中,為求運作成效,何不加入政務委員張善政?其他的政委或官員,或學術高層主管都可以擔重任,張善政亦應該要有責任角色。知道什 麼是為官嗎?什麼是「奇摩子」嗎? 如何成就理想呢?

還有一些時間,朱敬一,學術高層和科技行政高層,可再多相談思考,亦諮詢一些非枱面上大人物的看法(學術發展老問題,採用新思維來因應),共商如何合作才能提升台灣的科技。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朱敬一主委,提出科技發展新政策


中研院院士,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將於明日於中研院國內院士季會中專題演講,談「台灣科技轉型面臨的挑戰」。由於科技部即將成立,如何推動科技計畫以及審查編列科技經費,另科技會報的角色與功能等,都受注意。看看朱院士如何鋪陳未來科技發展的樣貌。

初步了解,朱敬一對過去科技的決策模式有不同看法,認為類如全國科技會議由下而上的作法易流於大拜拜,成為拼盤,事後管考易成騷擾,必須轉型。未來可以透過國科會的科技諮議會,中研院院士會議和全國科技會議的「優勢運作」(leverage),來形成科技政策。

他特別強調,為了推動由上而下的科技計畫,必須有方向,整合上下游,並可以使用開標的方式,由競標團隊自訂具體推動計畫的方法。

在這樣的思考下,現行的科技組織,整合方式,互動聯繫等,必須加以改進。

朱敬一並介紹在新的環境中,台灣面對幾項產業的發展,包括ICT、智慧財產,以及科技人才危機等,應拿出有效對策。

他並研擬出數個科技議題,可以先向決策人士報告,經過和相關部門研商,再於全國科技會議中形成結論,加以執行和管考。

幾個議題如下(或許會再增加)
l   議題1,陳建仁院士(整合型計畫)
l   議題2,胡正明院士(ICT轉型)
l   議題3,朱敬一院士(園區轉型與IP布局)
l   議題4,王佑曾院士(學研應用銜接)
l   議題5,翁啟惠院士(學術優勢維繫)
l   議題6,劉兆漢院士(永續環境)
l   議題7,管中閔院士(科技人才)

有院士指出,針對朱敬一院士明日的演講,對未來科技發展模式有相當突破的看法,將會深深影響科技政策和研發內涵。此一想法還需更多的討論,否則難以落實成為共識,但應是可能的趨勢了,值得關注其可行性和衝擊性。

歸納出朱敬一的幾點看法:
1,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
2,納入中研院院士會議的決策機制
3,借重多位中研院院士的專業
4,重點式推動科技計畫項目
5,強調創新驅動

這樣的推動科技模式,引入了不同於過往形成政策的思維方式,現尚難評斷利弊。但是,創新,確實是台灣跳出窠臼之路。

另有院士則說,方法雖然重要;而推動的心態,更是計畫成敗的關鍵。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院士選舉初探,那些院士候選人呼聲高?


中研院414的評議會,選出了第29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選人,共45位。

中研院每二年舉行一次院士會議,並選舉院士。今年訂於725日召開院士會議,由全體院士自候選人中選出第29屆院士。院士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三組。每屆新任院士名額至多30人,每組至多10人。

評議會選出的各組候選人如下:
數理科學組(21)
于 靖、江博明、牟中原、何文壽、李克昭、李定國、李琳山、李澤元、周 郁、馬佐平、張 翔、張聖容、張懋中、陳文村、陳壽安、葉永烜、劉紹臣、劉錦川、錢嘉陵、戴聿昌、顏鴻森
生命科學組(17)
余幸司、余淑美、吳子丑、吳金洌、吳春放、張子文、張美惠、陳鈴津、黃力夫、黃煥中、劉扶東、蔡明道、鄭淑珍、謝道時、魏福全、魏麗娜、譚澤華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7)
石守謙、朱雲漢、范劍青、莊英章、臧振華、蒲慕州、謝長泰

根據中研院內幾位院士分析,七月的院士選舉競爭始終激烈,昨日出爐的候選人中,一大半仍將難摘桂冠。觀察選情,數理組的張聖容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江博明,牟中原,周郁,馬佐平和劉錦川來勢洶洶;李澤元的學術成就亦相當可觀,其中多人還是美國國家工程院士,這些應是熱門的候選人。

生命科學組,張美惠和陳鈴津是最被看好的候選人,張美惠有台大醫學院系統支持,且得到過傑出女科學家獎,學術水準早受肯定。陳鈴津研究屢有突破,不久前並得到教育部學術獎,另有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多位相關院士背書,及弟弟陳垣崇院士的加持,當選機會不小。其他如張子文,多年投入anti-IgE 藥物研發,新藥拯救了全球不少哮喘病人,得到實質肯定,是生技領域研發成功的典範。鄭淑珍的研究被認為甚具開創性,她發表在Science期刊的核醣核酸剪接相關論文,被認為很有前瞻精神。
人文與社會科學組,預料是經濟學和歷史學競爭局面。一般預料,石守謙、臧振華、蒲慕州三人同為歷史學者,難以同時出線。范劍青和謝長泰則為經濟學者,各有強大的支持者,因選舉領域考量,二人亦不易一併當選。另朱雲漢呼聲高,並有多位院士支持,但眼前仍有一些不同聲音,所以整體選情複雜混沌。

根據經驗,數理組最多選出八至九位院士;生命組六到七位;人文與社會組三到四位,可見選舉「粥少僧多」,激戰難免,能夠成為院士的候選人,就已非常難得。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新一屆中研院院士候選人,即將出爐


中研院今日召開評議會,將進行第29屆院士選舉的候選人選舉。中研院並將於今年七月初自今日選出的院士候選人中,由院士們選出新院士。

院士候選人選舉一如院士選舉,分為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和人文社會科學組共三組,之前是由各組的院士,各學校和研究機構等單位提名傑出學術研究工作者參與院士選舉,亦即成為被提名人。評議員今日將逐一討論被提名人後,選出院士候選人。其中,數理科學組為求能充份討論被提名人學術成就,並將分為數理和工程組討論。

院士選舉每兩年選一次,本屆的院士被提名人中有不少具卓越成就,但由於候選人名額有限,因此必然會有遺珠。

根據有評議員透露,數理組的牟中原,江博明和張聖容等;生命組的張美惠和陳鈴津;人文社會組的蒲慕州和石守謙等均相當可能成為院士候選人,並且是未來院士選舉的熱門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