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改革中研院 廖院長要拿出魄力


第33次院士會議七月二日展開,本次會議除了依例選出新科院士,還有一項重大任務,中研院「組織與運作改進委員會」將提出改進建議。此一建議包括改進評議會組織與功能、院長遴選程序、院士選舉候選人產生方式等。若經院士會議討論通過,並完成必要程序,未來將採行新的作業方式,這亦是中研院決策中樞—評議會和院長院士選舉,數十年來最大的變革。

所謂「結構影響表現」,研究院成立恰屆九十週年,已能穩健運作和背負前瞻使命,現中研院挑戰發展分水嶺,特別令人關切其改進後的成效。

所謂改進後成效,自然是要能摒除現行制度的缺失,七月三日的會議應先檢討列出過去這些缺失,再看改進建議是否能對症下藥。例如有院士已表達了評議會權力強大,表現效能卻未能彰顯;院長候選人為何最後是推舉出三位候選人,向評議會報告,再請總統圈選和任命,為何不是推舉出四位後選人?因為院士已有四組,各有傑出候選人;院士選舉改進方向偏重過程,亦應討目前的候選人和當選人的學術領域不夠多元,造成不少出色的學者難以成為院士?只因主要是由院士們選出新院士?等等。改革應與時俱進,力求周延。

廖俊智院長致詞時談到了研究發展,強調出二大重大任務,「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已完成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以上,和「中研院南部院區」綜合規劃案,第一棟建物已動土,預計明年十二月完工等。此二者為科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硬體已見成績,軟體和人才則尚待檢視。

目前,中研院應得到了總統府全力的支持,副總統陳建仁亦是院士,更可以樂觀看中研院的發展。但是所有的好事,都要先看中研院的研究成果,如果不能亮眼,一切則都是難事。有關研究發展的人才問題,過去是,各大學有學生,中研院不能收學生,缺少研究助手,而現在大學招不到學生,中研院多年前推出國際研究生學程,並另與國內大學合辦國內博士班學位學程,這為人才問題找到了活水。

有關學術醜聞,廖俊智指出,學術誠信與倫理是學術研究的基石,不可動搖,已成立「學術倫理委員會」和推動「研究誠信提昇計畫」。其實,在中研院內,研究倫理並非新近議題,記得於民國九十二年九月,距今已十五年,李遠哲任院長時代,就有成立「學術倫理委員會」,概念夠早夠好,但其後未見功能。根據經驗,類似自律和反省的組織,複雜又得罪人,常容易成為「聊備一格」,造成學術醜聞始終難以消弭,屆時又有一堆理由。

因此,廖院長要拿出改革研究倫理的魄力,這個決心,遠比所有條文和規定都重要

中研院的種種計畫和改革,值得各界仔細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