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中研院人文組院士何炳棣病逝


中研院人文組院士何炳棣,於美國西岸時間2012年6月7日,病逝於美國加州,享年95歲。

中研院今日指出,何炳棣院士著作弘富,為歷史學界泰斗。196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六屆院士,1979年獲選為美國藝文及科學院院士。由於學術貢獻厥偉,更曾於1975—76年被會員公推為美國亞洲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會長,乃該學會的首位亞裔會長,也是迄今唯一的華人會長。此外,並受香港中文大學(1975)、勞倫斯(Lawrence)大學(1978)及丹尼森(Denison)大學(1988)贈予榮譽法學及人文科學博士的學位。

何院士為中國社會史研究最重要之學者。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何院士致力於明、清兩朝帝制中國的人口問題、社會結構及流動,並旁及會館制度的研究,所作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1959)及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1962)兩書,已為國際學術界奉為經典著作。前者另闢蹊徑,重建中國人口的歷史真貌;後者全面探索明、清五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組成及階層流動的歷史。其研究方法為社會流動的歷史研究建立最重要典範。

其後,何院士的興趣轉移到中國古代史,其中國文化的起源之兩本力作《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1969)及 Cradle of the East: An E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5000-1000 B.C. (1975)均詳論中國文化的特徵,為中國文明的起源提出全新的看法。

中研院表示,何院士的治學眼光非比尋常,對中國歷史文化關注廣闊,氣象浩瀚;其解釋屢創新意,撼動學界。院士對學術研究之熱忱,數十年如一日,從其臨終前,仍於病榻中校閱其有關老子研究之論文即可知。

另據一位與何院士交往多年的中研院同仁指出,何院士為學嚴謹,為人則有稜有角,遇觀點見解有異,常直言挑戰,過去在中研院內亦出現過這樣的場面,友人還加以勸告,各有擅長。這位「孤鳥」學者,亦曾自認脾氣急躁,因此得罪不少人,但亦顯示出何院士的自信心和治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