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院士選舉進入最後關頭,新科院士即將出爐



中研院士們已展開選舉第二十九屆院士程序,三組四十五位院士候選人中,每組至多選出十位,至多共三十位新科院士。儘管如此,實際院士選舉的當選名額多在二十位左右。例如第二十七屆,共選出了十九院士;第二十八屆更只選出了十八位院士,與可以選出的三十名院士的名額,有一段不小距離。

因此,本屆院士候選人只有不到一半的當選機會。院士選舉不但是候選人之間學術成就的競爭,候選人的提名者亦全力推薦候選人,爭取支持。

依照程序,各候選人的提名者在審查會中會逐一介紹候選人,會有些詢問和討論,有些院士可以補充說明和肯定某位候選人。但是,亦有院士會質疑某位候選人的學術表現和資歷,難免會因看法不同而產生爭辯。

幸好,院士選舉無論意見如何不同,不會流會,最後都是會透過投票而產生新院士。

本屆各組候選人如下:

數理科學組(21)
于靖、江博明、牟中原、何文壽、李克昭、李定國、李琳山、李澤元、周郁、馬佐平、張翔、張聖容、張懋中、陳文村、陳壽安、葉永烜、劉紹臣、劉錦川、錢嘉陵、戴聿昌、顏鴻森

生命科學組(17)
余幸司、余淑美、吳子丑、吳金洌、吳春放、張子文、張美惠、陳鈴津、黃力夫、黃煥中、劉扶東、蔡明道、鄭淑珍、謝道時、魏福全、魏麗娜、譚澤華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7)
石守謙、朱雲漢、范劍青、莊英章、臧振華、蒲慕州、謝長泰

院士選舉雖然分為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三組,但是所有院士都要參與選舉出本組和他組院士。選舉辦法有些複雜,簡單說明選舉方式:得到三組總出席候選人三分之二票者當選;或者,得到本組院士三分之二票數,且得到三組總出席院士二分之一票數者當選。每次投票有規定圈選名額;若第一次選舉名額不足(主要參考院士們意見),可以再進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投票,最後確定當選名單。

所以,在這樣的選舉方式下,候選人除了要具有優秀的學術水準,若本身有知名度,曝光率高,亦會對選舉有所加分。

再來看最重要的,那一位候選人可能成為本屆的新科院士?

根據與多位院士交換意見,數理組的張聖容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儘管仍有質疑聲音,但是得到了全美最高學術榮耀,難以否認;江博明,學術耕耘深,國際聲望卓著;周郁,馬佐平,劉錦川和周翔來勢洶洶,均是院士口中的前段班候選人。李澤元的學術成就可觀。國科會副主委牟中原,有化學領域院士的支持。本次候選人中多人還是美國國家工程院士。至於致力國內教研多年的于靖,陳文村,葉永烜,李定國和李琳山等,常因院士們的視角,而低估其對台灣學術發展的貢獻。院士應以宏觀和綜效來投下選票。

生命科學組,張美惠和陳鈴津是被看好的候選人,張美惠有台大醫學院系統支持,且得到過傑出女科學家獎,做人很低調,學術水準卻很高。陳鈴津,求學研究一路走來都領先者,並得到教育部學術獎。由於有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多位相關領域院士及弟弟陳垣崇院士的協助,當選機會不小。其他如張子文,多年投入anti-IgE 藥物研發,新藥拯救了全球不少哮喘病人,得到實質肯定,是生技領域研發成功的典範。張子文還得到過2007年氣喘醫學界的AAAAI 年度大獎。國內要發展生技,他應扮演關鍵角色。鄭淑珍專注研究,有院士指出,她具獨特 approach Problems 的能力,之前發表在Science期刊的核醣核酸剪接相關論文,在學界「跟隨主流」的研發風氣中,被認為很有創新和前瞻思維。

猶記得上屆,第二十八屆,中研院內有五位生命科學組的所長或中心主任參選,無奈其他參選者亦均是強者,還包括諾貝爾獎得主錢永健,遺憾最後只有基因體中心主任陳仲瑄當選。本屆另四人再度參選,名額有限,很難都能如願。

人文與社會科學組,預料是經濟學和歷史學競爭局面。一般預料,石守謙、臧振華、蒲慕州三人同為歷史學者,有基本票源。石守謙聲望和學術又暫領先。范劍青和謝長泰則為經濟學者,各有強大的提名支持者,最後可能會有激辯。人文組的成員多元,又以歷史和經濟為大宗,但是為顧及領域考量,也避免其他領域院士的批評,在遊戲規則外的應會有些選舉默契,不致於讓這五人成為最後出線的名單。另朱雲漢有不少支持聲音,莊英章亦有很堅持的肯定力量,二人亦可能是在歷史和經濟領域的外的可能名單中,整體選情複雜混沌。

根據經驗,數理組最多選出八至九位院士;生命組六到七位;人文與社會組三到四位,可見選舉「粥少僧多」,能夠成為中研院院士的候選人,就已非常難得,值得鼓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