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中研院31屆院士選舉過程和結果,稍加思想


中央研究院第31屆新任院士名單出爐,共選出二十位新院士。名單為,
數理科學組六人(候選人九人):江台章,葉永烜,鍾孫霖,鄭清水,牟中原,金芳蓉。
工程科學組 六人(候選人十人):楊威迦,劉立方 ,陳陽闓,王康隆,李琳山,戴聿昌。 
生命科學組 五人(候選人十七人):張元豪,歐競雄,吳子丑,楊秋忠,陳鈴津。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三人(候選人五人):孫康宜,黃正德,吳玉山。

名譽院士二人,均為工程組院士:克萊頓 丹尼爾 莫特Clayton Daniel Mote, Jr. 和 中村 修二 Shuji Nakamura

本屆院士選舉四組共有四十一位候選人,選出二十位新院士,當選率還不到二分之一,顯見競爭激烈。其中生命組從提名三十三人,到成為候選人十七人,再只出五位院士。真是最慘烈的競爭,能夠當選實在難得。

首先有一個小觀察,過去數理組最多似未選滿十位院士,現分出了工程組,兩組本次共當選十二位院士,這個小總數還是較過去單一數理組為多。

整理各方看法,數理組牟中原在化學大家庭的合作下,終能出線,這是可以預期的。畢竟台大化學系畢業的院士人數排名第一,又熟悉規則,總能贏得桂冠。葉永烜,不久前得到教育部國家講座,還代表致詞,當時就被看好。加上多年的堅強學術功力,自然水到渠成。數學界,常是團結在丘成桐大院士之下,這些票加上其他基礎科學研究者已足夠支持一位傑出的人選,金芳容本身出色,當然能當選。專研地質的鍾孫霖,算是「異軍突起」,在李羅權院士所長等的「巧妙推薦」下,超越另一位近以領域,且原先被看好的候選人,這實在是太殘酷了。

還有是一定要提到的,候選人吳秀蘭,終究是難以通過有位院士的學術挑戰,多年前就是如此了。本次重來,得到不少人支持,而反對的還是那位聲望極高者,而另一方的支持者亦是聲望極高者,結果是吳依然未能在當選名單中。這種情形實在少見,學術觀點的兩極化,難以理解。

工程組,李琳山是遲來的榮譽了。他的語音辨識研究在台灣算排名第一,只是有國外院士每次在選舉多對李唱出另一種調子。這次增加了工程組,或許有了好機會,成功達陣。有了工程分組後,土木,太空和醫工專業者都獲選院士,這是多元化,符合榮耀傑出人才的基本精神。

至於企業家院士,本次有一位陳陽闓,但是有多位該組院士己表示會繼續努力。有院士說,如果本次尹衍樑出線了,張忠謀(美國工程院院士)會被動地被邀請跟進,但情形未如預期。另還有一位得過學術大獎的企業家亦未入選,因此這件事似還要再看看。

生命組,太困難選了,四位醫學相關,一位農學的土壤領域者當選。楊秋忠有了周昌弘院士不捨多年的支持,又有前中興大學校長李德財院士等跨組相助,終於成功。其實台灣有不少本土學者如楊秋忠者,對台灣貢獻很大,卻總是被忽略了,很不公平。當院士票投在海外,很出色,卻對台灣未見貢獻的學者專家時,應該多看看那些孜孜耕耘的台灣學者。

另外,這次生命組只選出五人,情形很怪。之前就分析本次的候選人水準稍平均,只感覺會更激烈,沒想到只選出一隻手掌數目的人選。有人說,有幾位生命組大咖不大看中這次若干候選人?不知?

還有一關鍵點,有生命組院士說,該組分組會中有建議不要規定最低投票數,因此有院士只投了幾票,造成多位候選人在分組投票未能通過該組得票的三分之二,而在大會投票時,影響其他組支持生命組候選人的態度。 "你們本組都不是那麼支持,我們當然照辦了"。所以,有些優秀的候選人如陳慶士等投不出來,是不是因為自己院士有如此想法所造成?

有院士並告之,本次選出的張元豪院士,是全票通過,相當傑出,未來必會有很大的成就。美國科學院士頭銜指日可待。

人文組,也很詭異,之前,史語領域總是最大贏家,為了避嫌和尋找更好人選,決定今年不推候選人,讓其他領域的候選人能夠竄出。結果本次三位分別是學語言和政治者獲選,二位近史領域的落選。看來莫非又會增加史語所和近史所的「心結」了?

倒值得一提,能言擅道的朱敬一院士,本次未出席會議,少了些辨論,也減了些推選可看性。而胡佛院士不愧是大家,過去為了朱雲漢選院士和朱意見不同,知道朱敬一肯定吳玉山所長,他更知道學生吳玉山很優秀而提名了吳,朱雲漢亦大力支持。結果吳玉山首次參選就當選,相當不易。朱吳有如瑜亮,而其爭也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