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5日 星期二

「改進委員會」成立,中研院改革列車啟動


中研院即將走上改革之路, 院士會議討論會提案通過成立「中研院組織與運作改進委員會」,並由院士數理、工程、生命、人文4組中各選三位院士,加上院內同仁五人共十七人組成委員會,研討改進中研院組織,並將結論提給院長作為建議。

該案由工程分組院士提出,討論大會上有有一百六十位院士出席,有超過三十人次踴躍發言,意見紛呈。最後修改提案名稱和若干內容後進行投票,有一百一十七位院士同意組成改進委員會。委員會工作重點有三,改進1.評議會組織功能, 2.院長遴選程序,3.院士選舉候選人產生方式等項。

討論會中有多項提案,其中院組織改革案最受重視且敏感,列為首案來討論。各組院士都有對該案發言,發言者對提案名稱,內容等有不同意見。有些表面上是觀點差異,實則是對「改革」的攻防戰。聽了多人陳述,大致可分類:工程和數理組發言者,似傾向實質改革; 生命組主張微幅改進或檢討即可,以維道統; 人文組呼籲定位階,適法性等,各有注重內涵。最後通過的「中研院組織與運作改進委員會」應是折衷版本。

該案是由工程組院士胡正明主導和說明,這位新出爐的美國「國家技術與創新獎章」—美國政府對科技創新領域貢獻卓著之專家所頒授的最高榮譽獎章得主,發言清楚平和,容易得到支持。雖然有其他看法者亦不少,且字字計較,顯示出關切研究院的心情。但是投票出來,遠超過半數同意該案。不過將原本的「改革委員會」調修為「改進委員會」。 

聽這些發言者包括,胡正明,周昌弘,丁邦新,吳成文,杜正勝,項武忠,王正中,陳仲瑄,錢煦,黃周汝吉,廖運範,張懋中,方復,林毓生院士等等。郭位是工程組院士,他倒是沒說話。有院士指出,過去出色的議案領袖多已年高,而胡正明將是未來研究院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