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7日 星期日

選院士,平常與不平常的 -- “說說與看看”


這裡再來關照本次院士選舉,個人認為是必要的。稍加細緻的檢視,可突顯桂冠得之不易,而其中亦有微妙故事,可供關心人士參考。

東海大學再傳好消息,校友孫康宜,日前在中研院士人文組選舉中以最高票獲選院士。據該校表示,迄今已產生七位校友院士,為國內所有私立大學之最多。成功大學亦有祝賀電機系校友王康隆獲選院士。中央大學教授葉永烜曾經失利,此次終獲高票入選,自喻「猶如老來得子」。他並贈送畫作予中大表示感謝。種種美事佳言,外人同表祝賀。 

曾說,「台大李琳山教授早該獲選院士」,此並非簡單說說,實在是他在台灣奮鬥多年,為國內電腦語言辨識開創者,這位本土學者的貢獻不遜於多位國外院士。同時,他於2015年被選為總統科學獎得主,當然有實力爭取國內最高學術榮譽。話題帶入總統科學獎,自2001年至今舉辦15年,每兩年選一次已選出數理,生命和人文三組得主共二十二人。其中有十九位在當選時都已是院士,只有劉國平(2001),盧志遠(2013)和李琳山(2015)三人非院士。

總統科學獎競爭激烈,很多位具有院士身份獲提名成候選人都未能獲獎,其學術水平可見一班。因此,能獲總統獎而不是院士者,未來很可能成為院士。劉國平於2004年成為院士,李琳山亦於2016年成為院士。盧志遠雖尚未能如願,情形若未發展複雜,總是很有機會。

倒是很令人不能接受的是,二十二位總統獎得主,至今沒有一位女性得主,這當然是有待檢討; 另外,人文領域得主又偏少,只有三位,亦早被批評是因有些評選者的態度使然?未知實情,但從結果來看,總可合理地令人質疑其選舉過程和標準。另據所知,很多位大學的傑出學者多因領域和某些關係,而未能入選,此均應作一番檢討。還包括現是否要參考中研院院士分組,增加工程組別等。高層常說,人文學者常未能獲重視,看來,有時問題是出在高層本身,

回到院士選舉, “如意和失意” 雖已為常態,仍可加以觀察。有幾位院士透露,選舉普遍更加激烈,除非有驚人成就,能夠一次就選上相當不易,選個幾次才能上,很普通。有些院士,已歷經多次選舉,累積了學術成就終脫穎而出,此勇於挑戰態度,應得到敬佩。

生命組張元豪,本次全票通過,且是第一高票,備受院士們發言支持,認為前途不可限量。可知道,他上次曾是落榜者。實則,本次生命組的五位當選院士俱是捲士重來,可見競爭激烈,另亦因上屆對手也強。上屆的當選者七人包括有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的周芷,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清大江安世,台大張美惠,和裴正康,高德輝,丁邦容等,都是高水平者。相較於本屆,上屆更難選。

李琳山獲選,原以為李屬於工程組,應是該組特別推薦。未料,人文組的院士卻大力發言支持李琳山,認為他的語言研究對人文科學大有助益,而得到高票,因此掃除過去不上不下陰影。這種人文跨工程領域來支持的思維,實屬少見。而人文組的吳玉山,一次就當選,非常難得,除了水準外,也還有機運。據說,人文組對工程組的善意,助利了工程組對吳玉山等的支持。

本次生命組選舉未如過去熱烈,有院士指出可能與之前的浩鼎案有間接影響。此看法並非完全沒線索,中研院新院長上任後,不少同仁都關注過往院內「基因體中心」的角色和功能是否仍雄霸一方,未知也!莫非浩鼎的 “蝴蝶效應”,可能發生在包括院士選舉的所有學術事務上,不只是在 “生技產業”?

相對於李琳山的苦盡甘來,物理所長李定國就太可惜了,不少院士發言支持李定國,最後只差一票就過三分之二的當選門檻,而成為落選榜首。選舉就是這樣,選院士亦不例外。多位院士相信,李所長再加些油,未來必然就是李院士。常常聽到 “我是平常心”,大約只能如此了。

院士選舉後,多位院士表示,很可惜未能多選出優秀學者,或者說有多位是遺珠; 其實,有時是院士們並不想多選出新院士,此或者因候選人的水準尚不夠?或者是有私心考量?此處稍加解釋 “私心”,學界亦常有 “把持一方”和 “資源分配”等爭奪戰,有些人是不太願有他人來搶地盤的,選院士如此,選總統獎亦可能類似。所以在有些領域,有學者的某領域論文數目排名前沿,甚至台灣第一,卻至今未獲提名院士,為何?大家可以想看看。

關心台灣學術界事情,而分享這些內容,有些平常,有些不平常,大家參考吧!